有人说它是我们的“第二大脑”、有人说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有人说它左右了我们的“免疫能力”——这就是驻扎在我们肠道里的菌群。既然肠道菌群这么重要,市场上价格不菲的肠道微生物检测要不要做?琳琅满目的益生菌产品该不该吃,又如何选择?别急,这就带您了解下这些肠道里面的小家伙们,秒懂其中奥秘……
体内的肠道菌群可达四斤重
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所说的“万病之源起于肠”并非空穴来风。只是这个“肠”并非仅仅局限于解剖学上的肠道概念,还包括了由肠道微生态、肠黏膜屏障、肠固有免疫以及肠神经内分泌细胞所组成的网络。
人体内有90%的微生物都住在肠道中,这些微生物就是肠道菌群。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重量可达2kg,是整个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数量高达100万亿,至少含有1000种不同种类。
这些微生物群寄居在人的肠道内分工有序地调节着人体免疫、代谢、神经调节及提供营养、能量,甚至防御各种病原体的侵犯,形成人的“肠道微生态系统”。
这些病都与菌群失调有关
菌群失调不但和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密切相关,还和代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自闭症、焦虑症、忧郁症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以及肿瘤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而言之,肠道菌群与人体形成密不可分,互利共生。
细菌都是“坏东西”?您OUT了
很多人对细菌一直有误解,认为细菌都是“坏东西”。的确,历史上细菌感染对人类造成伤害的事件非常多,比如黑死病(鼠疫)。但肠道里的细菌不一定都是坏家伙,能够引起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其实只占了一小部分。
条件致病菌数量不多,但是属于肠道内的“不稳定分子”,当菌群平衡被打破,这些家伙就会趁机捣乱,引发多种疾病。还有一些致病菌是不折不扣的“坏蛋”,它们溜进了肠道兴风作浪,会导致人们发生严重的腹泻、食物中毒。
不过,肠道菌群里面大部分的“原住民”都是共生菌群。除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等这些大家在酸奶说明书中能见到的细菌,还包括大肠杆菌。
说到这里,顺便为大肠杆菌辟个谣,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是无害的,是咱们人体肠道中必需的居民。大肠杆菌可以帮助消化我们所吃的食物,产生维生素B12和分支酸(防止血液凝固)和肠杆菌素(缓解便秘)。不仅如此,大肠杆菌通过消耗进入肠道的氧气为其厌氧邻居维持一个友好的环境,从而将真正的病原体排除在其肠道生态位之外。
肠道菌群检测是“刚需”吗?
既然肠子里面有这么多细菌,那我能检测么?我能知道自己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么?目前已经有很多商业化的机构提供这项服务,想要知道肠道菌群检测是否是“智商税”,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下检测的大概流程。
检测需要留取新鲜粪便样本,从中提取微生物基因信息,经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识别微生物,最终生成解读报告。
肠道菌群检测项目通常比较昂贵,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肠道菌群状况的宝贵信息。这项检测通过分析样本中的微生物DNA,能够告诉我们菌群的多样性、相对丰度以及是否存在菌群不平衡等情况,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肠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模块的信息,比如:肠道菌群平衡情况、菌群多样性、有益菌及有害菌的数量等,还能评估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
肠道菌群检测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肠道相关疾病有一定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了解自身肠道微生态、评估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对营养、饮食及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
但是,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肠道菌群和疾病及健康的关系,目前还没完全定性,很多相关性现象不等于有因果关系。除了一些严重细菌感染,肠道菌群检测出来的结果,不能用做诊断疾病,也判断不了患者的健康状况,更不能指导治疗。
所以,建议大家带着理性选择肠道菌群检测。
六类人群适合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的产业快速发展,一定程度造成了许多益生菌概念使用不当、核心菌株成分模糊不清、功能性质难以科学界定等诸多问题。面对众多益生菌品牌,我们应该要如何选择呢?
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共28种,补充的目的是改善人体胃肠道健康,如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肠道炎症、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等。
选择益生菌产品,重点关注这三个核心特征:活菌状态、足够数量、有益健康。
益生菌虽好也不用全员补充,以下六类人适合补充益生菌:
急性腹泻的人合理使用益生菌可以帮助缩短病程。
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人同时合理使用益生菌可以明显减少抗生素相关的腹泻的发生率,也有助于减轻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严重程度。首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肠道功能逐渐衰弱的中老年人可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是有益的保健措施。
乳糖不耐受的人群经常出现腹胀、腹泻,适当补充益生菌可以帮助分解乳糖。
化疗或放疗的病人这类人群容易发生菌群失衡,应该积极补充益生菌。
患湿疹的婴幼儿进行益生菌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湿疹评分,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文/田然刘红宏唐牧云封思琴(北京协和医院)